Industry Insight

2020進入疫情以來的臺灣電影
在英國電影娛樂產業觀察

Covid-19(新冠肺炎)在英國的許多公衛措施對電影、電視和電影行業產生了毀滅性的影響。為了減緩感染在英國人口中的傳播,政府採取了嚴格的社會隔離措施,2020年3月以來,幾乎所有產業活動都停止了,節日被取消、電影院關門。大多數在該行業工作的人都是自由職業者,現在幾乎所有從業者都失業了。由於失業、缺乏政府援助和經濟孤立——而影響這些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問題的發生率也非常高——現在疫情已經成為業界的一種集體創傷。

本文首先討論Covid-19疫情之下英國電影娛樂產業的現況,後以本團隊所舉辦的英國北歐臺灣影展在疫情期間舉辦展演的實際經驗,分享臺灣電影的實際情況。

英國的封城(lockdown)措施

2020年3月2-7日期間本團隊在英國泰德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策畫舉辦了「陳界仁:殘響」大師班與放映活動,展覽甫落幕即遇上英國Covid-19期間首次的封城——

3月16日:英國首相公開發表表示:「現在這個時刻,全民必須停止任何非必要的接觸與移動。(now is the time for everyone to stop non-essential contact and travel)」,各地開始實施多種防疫措施,減少公眾場合的開放與群聚。

3月19日:英國首相發言:「英國可以在12週內扭轉疫情的情況。(the UK can “turn tide of coronavirus” in 12 weeks)」,樂觀預估限制開放的措施可以很快解除。

但隨著疫情的快速擴散,隨後更加嚴格的封城措施接連從3月26日起在各地陸續實施,包含了跨城市的移動限制、禁止出門上街、邊境管制、極度嚴苛的聚會人數限制等措施。如此嚴苛的封城措施截至本文撰寫時間為止共已有三次之多。

在封城之下的英國,藝文展演場館全面停擺,許多電影院轉往投入發展自家開發的線上電影院(MOD,多媒體隨選視訊),發表會、座談會等活動轉往線上社群平台直播等方式舉辦。可以想見,演出與幕後的工作機會大幅減少到近乎消失,場館轉移到線上舉辦活動的收入更入不敷出。解封期間嚴格的座位數限制措施與衛生消毒措施要求,也使得許多電影院在營收與支出的考量之下,近半數依然暫停營運,而開放的電影院也無法打平收支。

電影院的暫停開放直接影響的電影上映的檔期,使原本舞台有限的外國電影在上映的機會上更加艱困。

電影院方面

有鑑於電影體驗的一個重要元素是一起觀看電影的集體體驗,而且長久的運營收入仰賴於多場坐滿的觀眾席。電影院的重新開放存在巨大的不確定性,考量包括健康安全、PPE(個人防護醫療設備)措施的成本、觀眾返回的意願、可排入放映檔期的節目內容。許多運營者覺得看不見未來。

Covid-19 期間電影院的開放考量與健康安全應對措施

儘管政府建議電影院可以在7月重新開放,41%的場館認為他們無法在實施社交距離措施的情況下開門,59%的電影院則在遵循完善健康安全措施的情況下開放,措施包含:

  • 單一方向動線、方向指示牌、地板標記
  • 定期深度清潔
  • 無現金銷售
  • 無實體票
  • 不提供爆米花
  • 要求觀眾配戴口罩

但這也代表著20%的成本增加(例如額外的人力、額外的清潔成本、額外的個人衛生防護措施等)、50%的收入減少(包含座位數、放映場次數量、周邊商品與餐飲銷售、廣告收入等)。選擇開放的電影院認為在這樣的收支情況下,電影院最多只能支撐三個月的營運。

以上數據來自ICO(Independent Cinema Office)2021年的市場調查報告。

何時能夠重新開放電影院?

雖然一些場館認為它們可能會在7月或8月開放,但一部分的電影院預計會在9月重新開放,而且相當多的業者預計要到明年才會重新開放。有些業者則表示,除非能夠在沒有社交距離規範的情況下安全地重新開放,否則他們不會重啟營運。以上數據來自ICO(Independent Cinema Office)2021年的市場調查報告。

在英國的電影觀眾的人口結構偏向老年人,因此更容易受到病毒威脅。另一方面,電影院也仰賴大量的志工來協助營運,這些志工大多數也是老年人,這迫使電影院在安全的考量上更加必須慎重。

影視工作者方面

Covid-19期間英國電影和電視工作者面臨的問題——

問題1:產業的勞動力數據不足

業界實際的經驗明白地顯示,英國國家統計局數據嚴重低估了在電影、電視和電影院工作的自由職業者的數量也低估了這類勞動力的整體規模,這導致政府難以正確了解疫情對影視娛樂行業的影響,導致電影和電視工作者在政府的支援與救助中嚴重的遭受忽略。
這是因為政府了解就業的關鍵工具,即2017年勞動力調查(LFS)在針對電影和電視行業的評估方式存在兩大缺陷:

1. 它統計的是在正式的工作天(reference week)內工作的人數,但因為影視製作工作性質,多達20%從業者的工作不發生在這段時間, 因此不會被列入計算。

2. 從業者一部分是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一次簽訂幾個月的連續短期合約,並且會被登記為為「受僱者」,但他們本質是自營的接案者。

2017年官方的勞動力調查顯示,有180,000人從事電影和電視工作,其中只有28%或50,000人是自由職業者。

The Film and TV Charity估計英國影視行業超過一半的勞動力(85,000至100,000人)為自由工作者,這是英國國家統計局數字的兩倍。

問題2:四分之三的影視從業者處在政府支援網的空隙中

The Film and TV Charity在2020年3月31日至4月1日進行的調查證實,由於疫情的影響,93%的自由職業者沒有工作,在某些情況下是發生在一夜之間,有些則是在他們的工作開始前幾個月間,持續的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

政府為各行各業從業者提供的主要Covid-19援助計劃——工作保留計劃(JRS)和自僱收入援助計劃(SEISS)——在許多產業裡發揮了援助作用,但在影視行業中,很多自由工作者都無法申請這些計劃。根據The Film and TV Charity的數據,高達四分之三(74%)的自由工作者完全不期望能符合這兩種計畫的資格。

問題 3:從 Covid-19 中恢復的心理健康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疫情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嚴重性。在The Film and TV Charity在2020年2月發表的研究中,對於從事電影和電視工作的人來說,心理健康狀況不佳的情形極度的嚴重。該研究表明,影視從業者中,每10個人中就有近9人經歷過心理健康問題(與一般人群的65%相比),並且超過一半(55%)曾考慮過自殺。

世界衛生組織5月14日報告指出,政府與機構需要大量投入預算來避免Covid-19之後的心理健康危機,總幹事譚德塞博士說:

“必須將心理健康需求視為我們應對Covid-19大流行並從中恢復的核心要素。在整個聯合國系統的支援下,這是各國政府和民間社會的集體責任。未能認真對待人們的情緒健康將給社會帶來長期的社會和經濟成本。”

The Film and TV Charity對產業的支援

The Film and TV Charity

The Film and TV Charity自1924年起,從後方支援著英國電影、電視和電影行業的工作者,從研究和寫作到選角,從製作到宣傳,從廣播到映演,就心理健康、債務、霸凌騷擾和法律建議等問題向行業各個角落提供免費、24小時保密和獨立的建議和援助,資助面臨困難的人,或幫助有才華的人抓住機會。

從疫情危機開始的那一刻起,The Film and TV Charity收到的援助需求聯繫就激增。 3月份有1100多個諮詢,比之前整個11個月收到的還多。從3月到5月有3,000多個援助的洽詢。

The Film and TV Charity立即動員其長期存備的救濟基金(通常用於幫助處於個人困難時期的人)以支持急需幫助的人。 從3月1日到4月8日啟動緊急救濟基金,以高達500英鎊的臨時補助金支持近400人,以支付基本生活費用,例如食品和賬單,總價值為140,000英鎊。

然而,很快的,業界的工作者中數以萬計的人陷入政府經濟援助計劃的夾縫之中,對於那些面臨幾個月失業前景的人來說,需要一個更實質性的解決方案。

因此在2020年3月24日,The Film and TV Charity和BFI(英國電影協會)合作創建了一個新的Covid-19緊急救濟基金,最初由Netflix捐贈了100萬英鎊,其後來自BBC Content、BBC Studios、BFI(使用來自國家彩券的資金)、Sky、WarnerMedia 和一些個人的進一步捐款使該基金增加到超過300萬英鎊。該基金於4月8日至22日開放接受申請,並向近2,000名陷入政府計劃困境、無法支付住宿、食品和藥品費用的個人發放了315萬英鎊的資金。

同時,在這個困難的時期,The Film and TV Charity也開啟一些新的服務,以援助從業者的心理健康:

• 提供新的視訊治療、CBT(認知行為治療)和喪親輔導
• 在疫情期間提供有關政府經濟援助申請的建議
• 建立一個新的社群(community)援助計劃,以幫助業界的個人和草根組織相互幫助
• 為業界人士、受僱者和自由工作者推出一個新的線上心理健康平台

臺灣電影在疫情期間的英國

因為電影院的關門,上映檔期大幅的減少,原佔比就已不高的外語片(非英語發音,多數觀眾需靠英文字幕觀影)在與英國本國作品及好萊塢商業大片的競爭下更無舞台,在疫情期間幾乎沒有傳統的「發行商→電影院」式的上映。即使是票房力數一數二的知名電影系列最新作品《007:生死交戰》也因為無檔期等諸多考量而延後發行。

因此臺灣電影在這段期間內在英國觀眾眼前的商業放映管道,在本團隊所觀察到的範圍內僅有兩種:Netflix等全球性線上觀影平台,與本團隊在兩次封城期間於倫敦獨立電影院Rio Cinema舉辦的《英國北歐臺灣影展 Taiwan Film Festival UK&Nordic —— Part Two》的放映場次。

而因影展的舉辦處於兩次封城期間的微解封,面對梅花座措施與依然嚴格的社交距離與聚會限制,本影展的舉辦採實體放映場次(梅花座)、線上放映(於合作電影院Rio Cinema自行營運的Rio Online Player)、以及以特別在台灣拍攝專訪剪輯製作影片做輔助舉辦的線上讀書會(於線上會議室服務8×8),並達到相當優流的成效。

完整節目單請參考《英國北歐臺灣影展 Taiwan Film Festival UK&Nordic》網站頁面:

Taiwan Film Festival UK 2020 Part 2

在合作電影院Rio Cinema的宣傳幫助下,即使本次影展所放映的電影相當的偏向議題生硬,以紀錄片為主體,放映片單如楊鈞凱執導的「不得不上路」,廖建華的「狂飆一夢」,麥覺明的「黑熊來了」,盧彥中的「開水喇嘛」,王登鈺的「金魚」,陳鈺螢的「椅島」,以及柯金源執導的「海」與「前進」兩部作品,涵蓋社會、人文、環保等不同面向,卻凡實體放映場次幾乎均達完售。

在推廣部分,實體放映場次的電影放映後則是邀請英國社運團體對談,以及英國音樂人和詩人現場演奏及朗讀,呼應不同主題。因應疫情推廣艱難與紀錄片主題的難以入口而推出的貓鯨魚線上讀書會,邀請銅鑼灣書店店長林榮基以及白色恐怖受難者蔡焜霖推薦選書,作為影展延伸活動,擴大引起潛在觀眾的興趣,甚至獲得英國衛報的特別報導。

在這樣的影展變形應變下,臺灣電影依然有非常亮眼的放映成績,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以下幾點:

  1. 創作自由的環境,使得臺灣電影在華語電影的領域中,擁有獨有的豐富視角與議題探討自由度與深度,使得作品的品質獨樹一格,並能吸引歐美深度觀眾的注意與喜愛。
  2. 電影工作者的養成環境背景多元,創意靈活,使得導演、編劇、演員、製片等的技術與創意表現不輸歐美大資金電影工業。
  3. 臺灣電影作品對社會與歷史的批判與探討風氣普遍是勇敢的、直面的、包容的,與其他國家觀眾的歷史文化能產生共鳴,激起更深層的觀影情感體驗,這是其他華語電影環境很少能做到的。

但臺灣電影在英國上映所受到的阻礙部分,我們也觀察到幾點:

  1. 臺灣的發行商與歐美國家、中日韓等發行商相比,較不善與異地市場進行商業的互動推廣與商業談判,因此版權的交易在金額上與發行量上均較吃虧。
  2. 臺灣的發行商在異地行銷的資金規模也相對很小,使得在原本已不特別受青睞的外語片(當地多數觀眾必須仰賴字幕才能觀賞)市場裡,曝光量與聲量遠小於投入大筆資金做宣傳的中國、日本、韓國等。
  3. 臺灣的電影因「臺灣電影」的品牌識別度目前尚不高,因此當地片商在採購時無法依經驗作衡量,只能依靠是否獲得坎城影展、柏林影展等全球大獎的成績來判斷採購,非常不利於商業的推廣與談判。
  4. 若已被Netflix線上平台以全球範圍購買放映權,實體電影院將會無興趣購買。

以上幾點是本團隊從2008年起舉辦《英國北歐臺灣影展 Taiwan Film Festival UK&Nordic》與英國當地電影院與發行商長期互動累積的觀察。

贊助單位|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National Culture and Arts Foundation

Close
Sign in
Close
Cart (0)

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 購物車內無任何商品



Select your currency
TWD 新台幣